机械网-记北京地质研究院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团队
荒漠无人区的秋夜,天空格外高远,仰望满天繁星,你会充满无穷想象。科学家王驹喜欢这样的景象。那晚,他带我们看天,指着";北斗7星"说,你们渐渐看,它的勺把1会儿会不会翘起来。这时候,年过半百的他有些孩子气。他说,无数个夜晚,他就是这样,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,在无垠的天空中找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。
35年3代人,只为找到这个北山
越野车带着我们前往北山,车出嘉峪关市,1路往北,树木逐步变成低矮的灌木,继而是些零星的骆驼刺、芨芨草,再往前就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山。
和我们同车的北山基地负责人之1苏锐,望着车窗外逐步荒凉的风景,告知我们,1会儿就会看到草原和胡杨林了。
正在我们感到不解的时候,他指着穷山恶水的石缝中冒出的1片梭梭草和几棵长不大的胡杨树说:";看,我们的草原和胡杨林!"他说,每当队员们长时间从无人区工作出来,第1眼看到植物时的兴奋,就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这样叫出来。原来,这是他们心中的草原和胡杨林,在无人区里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感知着生命的顽强和活力,营建着心灵的绿洲。
1路上,我们看到大石头上写着";汉武大道"";霍去病路"";卫青路"等,感到10分好奇。后来王驹告知我们,当年他们进出北山白癜风患者能吃黑豆吗,根本没有路,每次全凭司机的记忆,会不会迷失在茫茫戈壁,全系于司机的方向盘。所以当那条车辙压出的土路终究成型的时候,大家绝不犹豫地用司机李国军的名字给它命名。在这里,他们给所有被车压出的路都起了名字,而那些路名里透出的是1种英雄情结。
开过100多千米铺天盖地的扬尘路,越野车停在这个叫北山的地方。这里正在建设我国首坐高放核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。
核工业产生的核废物的99%,属于中低放废物,经过1段时间后,放射性物资就会衰变成为无害物资。只有剩下的1%属于高放射性废物,对它如何安全处置,1直是1个世界性困难。通俗地说,安全处置高放废物,就是挖1个深坑埋起来。但这坑在哪挖,挖甚么样的坑,怎样挖,怎样埋,埋了以后如何管理,如何保证其久长的安全性?这些就是前沿性的科学问题,为了找到北山这个理想的研究场址,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团队的3代人,整整奋斗了35年。
1985年,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徐庆国研究员,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发现,世界上部份地质专家已转型从事核废物地质处置研究,深感惊讶的他顿时恍然大悟,原来地质研究不只是找矿。如果说核工业是1条首尾相接的产业链,找矿就是";首",而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就是";尾",只是那时,这1问题还没有引发普遍的重视,而徐庆国敏锐地意想到,随着国家核工业的不断发展,这项事业将具有广阔的前景。
回国后,徐庆国从5000元开始,成立了高放核废物处置研究组。如今,他早已退休,接力研究的领军人物是王驹,30多年来,从青年到花甲,不管是面临经费短缺,科研逆境,还是人员流失,王驹都选择咬牙坚持,在这1进程中,不断有更年轻的科研人员加入进来得了继发性白癜风怎么办。目前,该院陈亮等人已接过接力棒,继续推动我国高放废物处置事业延续向前。这支研究团队已发展到68名成员,其中27名具有国内外博士学历,所学学科涵盖地质、水文地质、缓冲材料、工程技术研发、安全评价、工程管理等,现已获得重要研究成果100多项。他们成为活跃于国际高放核废物处置舞台的1支重要气力。
北山是怎样被找到的
20世纪90年代,我国肯定要建造1个高放核废物处置研究场址,建造的重要条件便是确保万年级别的安全。要满足这1条件,首先要找到1个地质条件";1万年不变"的地方,摊开地图,举目4望,这个地方在哪里?
科技界有个说法,上天不容易,下地更难。要找到坚固完全的岩石地质条件,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。先用排除法,从全国5个候选区中肯定了西北的北山地区,接下来就是艰苦细致的考核工作了。先从地面入手探知地下几百米深处的地质情况,再通过打深井提取岩芯,进行科学评估分析。当年参与野外选址的陈伟明说,从1996年起,他们就在茫茫戈壁上开始了长时间的野外地表勘探采样工作,那时,他们用的是最笨的土办法,每天的工作,就是依照地图上标注的每500米1条间隔的线路,用脚1点1点去跑,每天早上揣着几个馒头,坐着4处透风的吉普车,1颠就是1天,回来时,背着石头,满脸满身全是灰土,相互笑对方只露出两只眼睛。就这样,他们硬是用人工的方法,将这里的地质情况1丝不漏地弄清楚,为后续地质打井做了扎实的基础工作。2000年,第1口地质调查井开钻了,他们兴奋非常。用他们的话说,打1口井的本钱太高了,1定要做得更稳妥些,让打出来的岩芯与他们的预判更符合。工夫终不负他们的努力,第1口井非常成功,许多年来,他们已陆续打了几10口井,积累了完全的科学数据。35年,3代人用他们人生最好的年华,为国家找到了理想的核废物处置场址。现在,在国家原子能机构的支持下,北山项目渐渐成为国际智慧会聚的平台,吸引了世界同行的关注。
找到北山也找到人生坐标
走进北山,我们听到关于这个团队的许多故事。王驹涉足高放废物处置,看似有些偶然,但在心底里还是1份事业的召唤。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参加1次地质学国际学术会议时,发现了大量关于核废物处置的研究论文。由于喜欢探究问题,他就想要弄清楚核废物地质处置究竟是甚么?带着问题,王驹遍览凡是能找到的国内外书籍、文献癫痫病会传染吗,那时28岁的他,已经是";我国南方花岗岩外带型铀矿成矿规律研究"项目负责人,他的学术之路本来很顺,但他选择放弃,义无返顾投入到高放废物处置研究组的工作中。当时我国这项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,工作展开10分困难,当许多人的热忱减退,纷纭转行时,王驹始终选择坚守。
在这里,我们采访到1批青年科研人员。陈亮,本来在法国已有稳定工作,但当他听了王驹的报告,直接在会场找到王驹,表达了加入的意愿。从奥地利回来的赵星光博士,谈的第1份工作就是高放核废物处置,当他知道这份工作的意义后,2话不说就答应了,他乃至都没想起要问1下待遇问题。还有季瑞利博士,这个生活中丢三拉四的人,却把工地上的贵重装备,整理得清清楚楚,并成为高端装备的使用专家。毕业于清华的博士马洪素,1个文静姑娘,却是岩石实验室的负责人。还有王锡勇博士,1个跑前跑后,乐于服务的基层管理工作者,还有在团队里收获了爱情的高敏,还有罗晖、田霄等人这里会聚了1群想干事,能干事的年轻人。他们中的许多人,在北山,常常1待就是好几个月,季瑞利创造了45天连续工作的纪录,赵星光的妻子结婚好多年都不知道他是有假期的,他淡淡地说,既然休不了就不说了吧。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吃过变了味的菜,烂了的水果,他们的住宿从最初的帐篷,到车箱房,再到彩钢房,直到现在有了宿舍房。每天1身汗臭,舍不得用88元1吨从外面拉回来的水洗澡。在这里,过的是没有手机信号,与世隔绝的日子,文娱生活就是数着星星看月亮,冬季拉回来的水常常在水箱中就冻成了冰坨。
问起这些年轻人,干这件事不枯燥孤单吗?王锡勇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:";这辈子做了这件国家需要的事,到老了,想起来,心里会很踏实。"
而在中核团体地研院院长李子颖看来,这就是责任和担当,北山团队勇于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动力,就来自于他们对事业的虔诚和对国家的酷爱,这也就是北山精神。(来源:光明日报记者金振蓉)文中内容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删除!
移动版:记北京地质研究院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团队